在古代,
蒙古有较发达的工业。据
史籍记载,
蒙古地方多铜、铁、金、银,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
毛锦。13世纪初,随着
蒙古的对外战争胜利,使
蒙古统治阶级把大批被俘的异族工匠驱赶到
蒙古,专门从事
手工业生产。
蒙古的工匠逐渐被异族工匠所取代,
蒙古人主要从事家庭
手工业,主要对畜产品进行加工。家庭
手工业包括肉食品加工、奶食品加工、
皮革加工、
毛线加工及运输车辆、马鞍等的制做。
蒙古人讲究饮食质量,不讲究数量,奶食品加工,是妇女的劳动之一。她们对奶进行细加工,制做出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奶酒等高质量的多种饮食品。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随着
蒙古政治中心的转移,
蒙古地区随之也失去了帝国中的经济地位。自17世纪起,随着汉族工匠的进入,在呼和浩特、多伦诺尔、科布多、大库伦(今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等地,都有了
蒙古族
手工业者。他们从事铁、木器具制做及榨油、酿酒、
皮革、制毡、制做
佛像等
手工业生产。察哈尔地区制做的毛毡成为
清朝宫廷的装饰品。多伦诺尔的首饰、法器制做以做工精细著名。清乾隆前,准格尔的
手工业之发展,远远超过了东
蒙古。先后建立了呢绒、
纺纱织布、
皮革、
造纸、印刷、兵器制造、
冶炼等
手工业作坊。乌鲁特鄂托克是策旺阿刺布坦汗设置的专门从事采矿、冶铁、铝、铜,
提炼硝石、
硫磺和
铸造兵器的鄂托克,他们自己制造大炮和枪支子弹。阿尔塔沁鄂托克专门从事绘塑
佛像、
雕刻、制做金银首饰等工艺品。自1840年的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入,
蒙古族的
手工业趋向衰落,
手工业品的需求多依赖于市场,只有一部分生活必需品在家庭制做,少数大寺庙有绘塑
佛像的画匠及金银匠。至本世纪40年代时,做为
蒙古族的民族工业已不复存在,只保存下来畜产品加工的家庭
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