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各苗族的头饰极为丰富,多达数十种,都是因为苗族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散布极广,各部分人之间的头饰、服饰有较大差别。清代乾隆年间曾经编印了一部《皇清职贡图》,第八卷专讲
贵州各民族的头饰、服饰,其中几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图》也是如此。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不可能有科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做区分,于是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上苗族的头饰、服饰,这里不妨将原书所记抄录于后,以便研究其发展变化。平越、黄平等处“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纺织善染……其居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为衣,系以
短裙”;清平县“九股苗”,“男女习俗服饰与黑苗同,而性尤剽焊,以
铠甲为
常服,自膝以下用铁片缠裹”;其实,无论是《皇清职贡图》或者《百苗图》,所记的都很粗略,而且遗漏不少,只不过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进一步查阅其他
史书和
方志,掌握的资料就会更多,并可从这些资料中大致看出苗族头饰、服饰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