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发型而言,《淮南子•齐俗篇》说:“三苗鍩首”,据《苗族简史》考证,所谓“鍩首”,就是用棕毛、麻丝、马尾之类掺杂在头发里,然后把它盘结在头顶,宛如戴在头上的一个大帽,上文所引的“妇人马鬃尾杂人发为,大如斗”便属此类。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模式,比方说,《溪蛮丛笑》中就提到另一种发型:“蛮类既不巾,发皆拳,而苗尤异,照日
金色,各黄猫头。”这大概是将头发剃光的一类,即所谓“
科头”,不但“男子
科头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妇女也有“
科头”的。但在明、清的
方志中,最常见的还是“锥髻”,即将头发盘于头顶如锥状,谓之“盘髻”“挽髻”或“绾髻”。如果除去绾发的木梳、长簪、
羊角或者头上所插的
鸡毛、雉尾以及银角、银冠及蒙在头上的青布、系在头上的
彩带,那么,其发型基本同属一个类型。当然,式样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为瓣”,有的“挽成
双髻”,有的却“酷似东洋头”。由此看来,苗族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撇开头衣和首饰,主要有“鍩首”“
科头”和“锥髻”三类,而以“锥髻”最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