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审
美感觉中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形式之一,是人类生活中的美神,它使
壮锦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更具有
美感。在人的视觉中,世间万物都具有
色彩,
色彩无时不在叩击人们的
情感心灵。人生来就喜欢
色彩,就像喜欢光明一样。正是
色彩这位美神的魅力,才使
壮锦变得更富有神韵,从而深得壮族人民的喜爱,但自古以来,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
色彩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喜好与
禁忌。“
色彩能够
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自然界
色彩的熏陶,是人类形成
色彩感情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的传递,在人们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久雨乍晴,阳光灿烂,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细雨蒙蒙,白雪皑皑,使人感到压抑、孤寂;“春风又绿江南岸”,
翠绿的大地使人感到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满眼金秋
稻谷香”,金灿灿的稻田使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幸福。自然界中的每种
色彩都会使人产生某种联想,都会引起人们心理情绪和感情的变化。如
红色,是由热色调的光线形成的,容易使人联想到
火焰、鲜血和生命,激起人们精神振奋,使人感到温暖;
蓝色属于冷色调,容易使人联想到蔚蓝的天空和蓝蓝的
大海,给人以冷静、深沉的感觉;
绿色容易使人想到森林和原野,激起人们青春的活力与朝气……。一般说来,人们对
色彩的物理性能的感知能力是基本相同的。但人对
色彩的感知并不单纯是物理的或生理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对
色彩的反应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与心理反应,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反应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审美观念等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由此可知,
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它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历史的内容,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一样,
色彩反应的民族性、时代性的差异是极大的。正如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所说:“在图画、服装、器皿和自然景物中,颜色都是很重要的成分。……概括地说,颜色的偏好一半起于生理作用,一半起于心理作用。”如
蒙古族,以
白色为
吉祥,
蒙古包以
白色为贵,哈达以
白色为上,连人名、
地名也要添入一“白”字以示
吉祥如意。
回族也崇尚
白色,服饰多喜用
白布制作。但壮族不同,壮族一般以
红色为
吉祥,喜庆婚嫁过年节,都用
红色,以图红火热闹,象征
吉祥。所以,壮族妇女
织锦时,一般也多用重彩,对比强烈。其主要
色彩为红、黄、蓝、绿等,以
红色为主色调,充满热烈、活跃的气氛;以
绿色作烘托,红、绿二色的交融,给人以有力、可靠的感觉;再配以黄、蓝二色,使整个
锦面显得丰富艳丽,典雅富贵,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