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绣花女死后变笊篱姑姑
女神的传说,在东北满族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极深。在满族青少年中长期流行的“笊篙姑姑舞”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聪慧勤劳的
绣花女。在东北一些满族地区,过去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都要举行“包笊篱姑姑”的歌舞纪念活动,其形式与岫岩满族姑娘向笊篱姑姑乞巧大同小异。据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记载,
舞蹈活动前大家先找来一把编好的笊篱,在凸出的一面糊上白纸,画个姑娘的面容五官,扎上彩巾,戴上
绒花,就是偶像化的笊篱姑姑。然后选出一位聪明、伶俐、诚实的十三四岁漂亮女童,把她精心打扮好之后,就让小女孩双手捧着笊篱姑姑的头像,站在那里。再用红布把小女孩的头蒙上包好,把
高粱烧酒喷洒到小女孩的头上。这时一边喷酒,男女青年和孩子们一边绕着小女孩跳舞唱歌:“戴上花,披上彩,笊篱姑姑下山来。啥时来,快快快,扭扭搭搭招人爱。”唱着唱着,手擎笊篱姑姑头像的小女孩也随着歌声舞起来了。这时,大家就会欢呼“笊篱姑姑请来了!”于是小女孩擎着笊篱姑姑向哪边舞,人们也都随着她向哪边舞,还要继续边舞边唱,表示对笊篱姑姑的热情招待和诚心赞美。其
唱词也十分优美动听:“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得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抹的
桂花油。
龙凤簪,左右插,珠花
翠花金银花。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下水碗,往上端,白片猪肉一大盘。米儿酒,五花糕,稷子米饭黏豆包。”在此众人欢唱之际,形成了热烈火爆的群舞。甚至还有的
参与者向笊篱姑姑
占卜吉凶,祈求避灾赐福。这种歌舞活动洋溢着浓郁的满族民俗风情,也展示出满族
刺绣文化的独特光彩。满族
绣花女的传说和影响真是
世代绵延,千古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