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歌包括岁时歌、婚俗歌、入宅歌、待客歌等。岁时歌又叫节令歌,常伴随着纪念性活动而吟唱,如“贺年歌”、“年柴谣”等就是在过年时唱的,而“采花歌”、“火把歌”则是在火把节的仪式上唱的,另有“布谷歌”、“节令歌”是在春播或秋收时唱的。彝族的婚俗歌种类较多,从定亲到结婚都有相应的婚俗歌。婚俗歌中最具风采的要数“哭嫁歌”,彝族哭嫁歌源远流长,“哭
爹娘”、“哭哥嫂”、“别
姊妹”、“别亲友”,出嫁姑娘用哭的方式回忆美好的生活,诉说对村庄、亲友的依恋难舍之情。哭嫁歌思想健康,内容积极,表现手法曲折委婉,极有艺术感染力。在婚礼仪式上,
新娘的父母要唱“嫁女歌”,表达骨肉分离的痛苦之情。如元谋彝族的“嫁女歌”这样唱道:“树子生在我家门前,阴凉却遮住别方。树子长在我家门前,
树叶却落在别方。竹子长在我家门前,竹尖却弯朝别方。姑娘生在我们家里,却要把她嫁到别方。”司仪和其他
宾客也纷纷唱起“青棚调”、“开亲歌”、“劝嫁歌”、“迎亲歌”、“拜堂歌”等,场面热闹异常。每当新房建好,要举行“踏堂”、“起灶”、“请祖”等仪式,毕摩在这些仪式上要吟唱“入宅歌”。而客人光临,主人不仅要敬以烟酒,待以肉食,还要唱起一曲曲情真意切的“敬客歌”、“重逢调”、“初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