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历史的、民族的因素造成的贫困。
瑶族原居住在
长江以南的
湘江、资江、原江和洞庭湖沿岸的广大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是比较好的。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瑶族不断遭到征伐、驱赶和排挤,被迫不断往南迁移,
至元、明时期大举南迁。由于
岭南的平原、河谷地带已为土著居民和先期南迁的汉族所占,后来的
瑶族只能逐山而居,并以大山为其生存和繁衍的
屏障,“入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形成了“
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在大程度上是依靠自然力获取财富的。居住在土地肥沃、易于灌溉的平原、河谷一带的居民,以较少的劳动,就能获得较多的财富,从而社会经济发展就快,生活比较富足;居住在大石山区的居民,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付出艰辛的劳动也难以得到温饱,因而经济长期落后贫困。同时,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层层天然
屏障,使民族间难以交流,商品不易流通,信息传递困难,长期封闭在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中,导致社会的停滞和经济的落后。不少居住在高山大岭中的
瑶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保留着原始社会伙有共耕的残余,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困难、生活艰苦。又由于
瑶族历史上反压迫的斗争屡屡失败,使
瑶族产生了一种避世心理。
瑶族在历史上多不愿为官,不愿服徭役,不愿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具有明显的自我封闭性。这种封闭造成了思想的因循守旧。以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缺乏从事
商品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到21世纪初
瑶族地区仍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外出打工的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历史积淀而来的以地为本的生产理念和土地不可分割的心理定势,致使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没有脱离土地转向其他行业,仍然固守着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