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以
人类学、民族学的科学方法对
瑶族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928年5月至7月,
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辛树帜、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等首次深入
广西大瑶山(今金秀
瑶族自治县)罗香等瑶村釆集生物
标本,对当地
瑶族的歌谣和生活情况作了一般的纪录,首次查明那里存在着盘瑶、坳瑶、山子瑶、花蓝瑶、荼山瑶五个不同的支系,为后来人进行考察提供了重要线索。其调查
报告发表于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四集第四十二期和第四十六、
四十七合期《瑶山调查专号》上。同年的七、
八月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派颜复礼、商承祖到
广西凌云县北部六个
瑶族村进行近一个月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纪录了当地的红头瑶、蓝靛瑶、
盘古瑶、长发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
次年出版《
广西凌云瑶人调查
报告》。此书内容粗略,但仍不失为“
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1930年春和1931年3月至5月间,
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庞新民、李方桂、姜哲夫等,先后到
广东北部曲江县荒洞,乳源县公坑、蓝坑,乐昌县大塘坑、贵坑(均属今乳源
瑶族自治县)和
广西大瑶山的罗香、古陈、罗蒙等村采集
标本时,对当地
瑶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作了比较研究。综合两次调查,由庞新民写成《两广瑶山调查》,于1935年9月由
中华书局出版,其内容偏重于衣食住行和婚姻、
宗教等。1935年10月,正在燕京大学
读书的费孝通、王同惠夫妇在留学英国前夕,曾到
广西大瑶山南部对花蓝瑶进行调査,并首次对
瑶族进行人体测量。王同惠在调查中不幸失足坠崖殉职,费孝通整理遗稿。于1936年6月以王同惠的名义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这是年轻的
人类学工作者一次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在金陵大学开设“边疆问题讲座”的徐益棠教授亦到大瑶山进行了约四个月的调査,陆续写出有关当地
瑶族的经济生活、服饰、房屋、法律、生死习俗等方面的
报告。1936年11月,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单位的杨成志、江应樑、王兴瑞、刘伟民、罗比宁等十人到荒洞瑶村进行调査,就当地
瑶族的体质类型、历史、经济、
宗教信仰、房屋工具、
衣饰,农作、传说歌谣等写出调查
报告,刊登于
中山大学1937年6月30日出版的《
民俗》复刊号第一卷第三期《
广东北江瑶人调查
报告专号》上。这次调査时间未逾一周,但收集到的材料相当丰富,特别是对体质、经济生活和
宗教信仰的调查都较以前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