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大瑶山和全州、龙胜等地的一些盘瑶、十万大山山子瑶在有水可以灌溉的山涧坡地开辟出一些水田,种植水稻,但田块小,数量少。到民国时期,盘瑶、山子瑶以勤耕苦作积累的钱,从茶山瑶和
汉人手中买了一些水田耕作。茶山瑶、坳瑶、花蓝瑶进入金秀大瑶山较早,营造的梯田较多,以种植水稻为主。
近代有些田多的人家,还将离家较远的水田租给盘瑶、山子瑶耕种。盘瑶、蓝靛瑶、茶山瑶等支系的
瑶族居住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这类地区山高水冷,水稻只能种一造。田块较多较大又养有耕牛的人家,一般用牛犁田、耙田,田块少又小或无耕牛的人家以人力拉犁翻土、耙田,也有用锄头、刮子、锹翻土后,再由人用脚或用牛将泥踩烂,即行插秧。上山割青草作绿肥,用怄过的猪、牛屎作基肥,追肥很少。桂北有的地方忌用人畜粪尿做肥料,甚至绿肥也不放,种“白水田”、“卫生田”。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筑坝开渠,或架设竹枧,引山溪水灌田。晚清人许朝蛮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