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宋初,居住在洞庭湖一带的
瑶族开始向南迁徙,
唐宋时期的文献多用
徭役的“徭”来称呼
瑶族。如称“莫徭”、“蛮徭”、“傜人”或“徭人”等。除使用“莫徭”名称外,还混用于“蛮”、“獠”、“山徭”、“山越”、“夷蜒”等名称。元代,
瑶族南移大量进入两广地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把“徭”字改为带有犬字旁的“猺”,出现了“猺”、“蛮猺”、“猺人”等带侮辱性的称谓。在清代,仍袭用“猺”字,史称“猺”、“猺蛮”、“猺人”、“猺民”、“山峒猺”等,这些称谓一直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约在20世纪20年代,
广东中山大学一些学者提倡将“徭”之犬字旁改为人字旁的“傜”字,从此一些学者开始使用单人旁的“傜”来称呼
瑶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取消了带有侮辱性“猺”的称谓,改用“傜”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
瑶族人民的意愿,又将“傜”字改为“瑶”字,统称为
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