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大瑶山在明代基本上属于大藤峡的范围,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爆发过延续
一百多年的反抗斗争。据《
明史•纪事本末》载“中产瑶人,蓝、胡、侯、盘四姓为渠魁。”
明朝统治者曾调动几十万军队,先后三次对瑶民进行屠杀,使四大姓的瑶民,死的死,逃的逃,有的隐姓埋名难于查找。但是这四大姓中的盘姓在现在的盘瑶、山子瑶、坳瑶中却普遍存在,蓝、胡、侯三姓在花蓝瑶中也还存在。三十年代我初入瑶山的第一站——花蓝瑶的王桑村,就是一个胡姓村落;后来在六巷就住在一个叫蓝济君的花蓝瑶家里。明代大藤峡瑶民的四大姓,在现今大瑶山的一些
瑶族集团中还能见到,由此表明,早在明代,这里说瑶语的盘瑶和说苗语的花蓝瑶都已经被统称为
瑶族了。在长达四五百年的时间里,说不同语言的集团,陆续进入瑶山,由于共同的利益,团结起来保卫这个山区,汉族人就把他们统称为
瑶族,终于形成了现代的讲不同语言、有不同服饰、在习俗上也有一定差异的、由几个集团形成的叫做
瑶族的统一体。为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语言一致的标准来进行民族识别。但我们也不能说大瑶山的
瑶族不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尽管它是由五个来源不同的集团所组成,而且还讲着分属三种语支的五种语言。于是这里便产生了诸多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即什么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共同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起变化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方式等方面能承担多大的差别?为什么一个原本聚居在一起的民族能长期被分隔在不同地区,而仍然保持其共同意识,依然保持其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一个民族又怎样能在不同条件下吸收其他民族成分,不断壮大自己的共同体?又怎样会使原有的民族成分被吸收到其他民族中去?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为我们今后的民族研究工作开辟出广阔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