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
瑶族的民族成份来讨论:面对着种类繁多的
瑶族语言以及数目庞杂的个别社区单位,不禁使人怀疑这是何以发生的,而
瑶族又是如何抵挡住邻近部族的吸收的。一群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丟失其语言並非不寻常,这在我们所要讨论的区域里尤其如此。例如
福建、
浙江和
广东的畲族,除了
广东的
莲花山和罗浮山的畲族称他们自己为“贺爹”和讲一种近于
瑶族布努语的语言外,大部分都已讲一种属于客家方言的地域性的语言。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放弃其本身语言而采用比它强的邻族的语言是有其可能的,不过当我注意到现在已被承认的侗傣语系一部分的拉珈语时,我又感到迷惑了。根据胡起望和范宏贵两位先生的研究,这些在1982年人口仅有八千五百八十六人、住在
广西金秀
瑶族自治县内的拉珈(或茶山)瑶有一个口头传说,说他们自己是从
广东迁来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讲的是一种侗傣语,而不是某种
中国广东或
广西的方言呢?在这个地区,壮族人数
向来似乎都是少于
汉人的;再者,如果假想他们使用壮侗(傣)语是到大瑶山以后的事,为何他们又没有采用当地的
瑶族方言:勉(板瑶)话、甘迪门(山子瑶)话、坳标(坳瑶)话或炯奈(花蓝瑶)话呢?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种拉珈瑶人有可能原来另属一个不同的民族,而他们的民族根源与他们的语言可能是相互一致的。然而,他们又为什么自认为是瑶人呢?这个答案在
此前的一些论文里已有提出,例如盘才万曾解释乳源
瑶族是如何吸收当地其他人口的。从
远古尝试追溯
瑶族,李默更提供了一些辨认已融合在
瑶族熔炉内的“土人”的线索,即
广东的俚和僚或俚僚这两种属于我们所称的傣——卡代(Tai—Kadai)民族语言的人。有些操拉珈语的人自称是从
广东来的。为什么不假定他们是从
广东已操他们现有语言的瑶人异质群那里来的瑶人移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