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瑶族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也存在互惠行为。湘南、桂北、江永、江华、全州、灌阳、富川、恭城、
钟山等县山区的
瑶族,在开挖生荒地、插田、耘田、收割、刮茶子山、砍竹山等劳动中,常相互“打背工”,即派工互相帮助。主家只招待
饭食,不另付
报酬。在
春季开生荒、
秋季刮茶子山的大型“打背工”活动中,由于工作量大,费时耗力,常安排一二人在地旁击铜锣,唱山歌鼓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金秀沿河十村和长二、六段一带茶山瑶,每年插秧季节,各村劳动力倾巢出动,互帮插田。从纬度较低的村寨开始,往纬度高的村寨推进;插完金秀沿河十村,再插长二、六段等村。在插田活动中,未婚青年男女
晚上互相对唱“香哩”歌,谈情说爱,场面也很动人。江华、连南、连山盛产杉木的瑶区,每当砍伐成片杉木,扛至河边扎木排漂运的时候,也兴变工活动。十万大山山子瑶
近代存留着一种“共耕组织”,其实质是原始农村公社制度的残留形式。同一村的各户人,或有
宗亲、姻亲关系的家庭,共同凑钱从壮族山主手中买下一片山林,头一年合伙砍烧山林,播下
谷物,共同除草松土,护理禾苗,
收获的
谷物按“份”分配。
次年将山地分到各户耕种,生产中仍不乏互助互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