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地区的义学创办于康熙年间,兴盛于康、雍、乾时期。如康熙
二十八年(1689年),将怀集县十所社学改为义学。康熙
三十五年(1696年),桂林通判摄
兴安县事吴中朗在
兴安建“徭、僮义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张昕在象州安中里中平圩建徭、僮义学。
乾隆三年(1738年),岑溪县知县何梦瑶在岑溪大、水坟野、南渡埠分别建义学三所。
乾隆四年(1739年),
兴安县又在融江、水、东田、高田四处建“徭地义学”,“招僮、徭
子弟读书”。
湖南宝庆地区,“徭学者,
乾隆五年(1740年)平城步徭以后,议准增设者,凡徭疆皆有之。”其他有
瑶族聚居的州、县也大办义学,招瑶童入学
读书。
乾隆七年(1742年),城步县“各峒设立义学,聘师教新童
读书,共五处”。江华县,“于徭地适中之处设立义馆,延师训课”。宜章县,在“莽山设义学”。
广东瑶族义学发展也较快,雍正十三年(1735年)议准,
广东凡有黎、瑶之州县,应参照连州的做法,办义学,“听黎、徭俊秀
子弟人学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