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产指导,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历史上,
瑶族有“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习惯,不懂积肥施肥、点播技术,生产经营比较粗放,生产效率比较低下,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各地各级政府都比较注意引导,帮助
瑶族同胞学习“一造变两造”、“山地变梯地”、“玉米单株密植”、“变撒播为点播”、“不施肥变施肥”等
增产增收技术,积极改进耕作方法,防止盲目开荒。在易涝的山区,还注意引导群众种耐水的作物和在水灾后积极、
及时抢种、补种其他作物,都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几年的努力,
瑶族地区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1955年赵卓云在
广西省瑶族代表
座谈会上的
报告中所说:“
五年来,在政府的领导和扶助下,以及
瑶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使生产大大提高了,例如粮食
连年都不断得到
增产,林业地区也大力进行了造林护林工作,其他如茶子、
桐油、
八角等土特产,牛、猪、羊等家畜也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生产支持了国家建设,也使
瑶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过去缺粮很多的山区,现在大部分已不缺粮或少缺粮了。过去盐是用来待客的,现在大家都有盐吃了。总之,吃的穿的比解放前好了很多,而且将是一天比一天更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