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心学发端于江门,而传播于西樵。明儒心学为明代
广东新会学者陈献章(号白沙)所创,陈白沙提倡“道心合一”,以静坐体认天理为宗旨。湛若水(号甘泉)师从陈献章十余年,成为白沙先生最有成就的学生。
弘治十八年湛若水会试第二授官翰林院编修,当时王守仁(号阳明)在
吏部讲学,湛若水“与相应和”。其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时称“王湛之学”,分执明中叶理学之牛耳。
正德年间,湛若水到西樵山筑舍讲学。当时致仕归家的方献夫、霍韬也相继进入西樵山与湛若水切磋砥砺,日研经书,讲学授徒。湛若水建大科书院、方献夫建石泉书院、霍韬建四峰书院。西樵山中三院鼎峙,藏修讲学,四方士子入山求学者甚众。霍韬在此时撰著了《
诗经注解》《象山学辨》《程朱训释》等书,后刊行于世。当时方献夫致信
王阳明说:“西樵山中近来士类渐集,亦颇知向方……甘泉大有倡率讲明之意。近构学舍数十于山,以延学者,将来必有成就,此亦一盛事也。”
王阳明对此嘉许称“英贤之生,同时共地,良不易得。乘此机会,毋虚
岁月,是所望也”。西樵山中的书院,培养出一批像霍与瑕这样的
佛山子弟。湛若水在
嘉靖初年复回朝,历任礼、吏、兵三部尚书。方献夫、霍韬亦踵其后,分别于
嘉靖年间继任
吏部、礼部尚书。此时的
南海士大夫均以理学相高,如梁焯(曾任兵部职方司
员外郎)成进士后,即游学于
王阳明处,并录有《阳明先生问答传习录》
传世;庞嵩(曾任应天通判)早年亦游学
王阳明门下,以后复从湛若水游。湛若水曾说:“北有吕泾野,南有庞弼唐,江门之绪不坠也”,成为
南海有名的理学大师;何维柏(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年轻时负笈于西樵山,与湛若水、霍韬论学“多所默契”。致仕后创立天山书院,“阐发陈白沙绪论,四方从游者甚众”;冼桂奇(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登第前即“师事湛甘泉”。致仕归家后筑精舍讲学,遂“以一代理学为世儒宗”。
南海士大夫在西樵山研讨理学的
学术圈子,还吸引了当时当政的两广官员。例如
广东巡按御史洪垣,
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湛若水在
京师讲学时,“垣受业其门”,后出按
广东,经常到西樵山求学。这样,湛若水、方献夫、霍韬以及
南海士大夫群体,以西樵山为平台,传播易理,弘扬白沙心学,并以其理学上的
学问和为官实践,深刻地影响了
中国的儒家文化。五百年来,西樵山一直作为中华士子见贤思齐的文化名山而存在。正如明代学者方豪所言:“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
岭南之西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