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至1951年的5年间,潘一志在自己的农林场内推行改造社会的农林实体计划。拟定了农林场10年发展规划,吸收无田少地的
农人和他过去的学生到农林场“同劳同食,以劳取酬”。前后到农林场生活劳作的人数达30人之多。潘一志在农林场种植油桐2千株,茶油1万株,橙橘乌桕及五须松各100株。农林场分林业作业组和农业作业组。潘一志除指挥并参加劳动外,农工和家人的伙食全由他和夫人朱鹤料理。农林场初创,资金困难,为按期发放农工的工资,潘一志曾典当家中
财物,回三洞乡梅山老家伐祖传林木变卖,找钱支付农工的
报酬和购置生产资料。经5年的经营,擦耳岩农林场经济林生产初具雏型,渐有收入。潘一志还规划修路通车,发电提水,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此时的潘一志心情舒畅,干劲十足,他曾两次拒绝荔波县长周绍伊和独山专员陆荫楫的归政诱逼。“名利逼来急,避之恐不及……世人避役我避官,世人笑我是寒酸。”这是他以诗作来形容自己当时逃避官职如逃瘟疫般的实况。潘一志发誓“不与人间争名利,偏向荒山刮地皮”,并用“此生已作林家妇,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句当面回绝归政邀请。但是,当县城中学缺
教员请他兼课时,他却利用农闲,
每日往返近30里的山路进城为学生上课。隐居的5年,既是潘一志心境最为舒坦的5年,也是他诗歌创作最丰硕的5年。后来的《归农集》共有73首诗作,全面反映他自己“开几亩荒山与天争利,养两间正气随地皆春”的愤世并不厌世,悲怨并不悲观,退隐并不退缩的隐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