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期待完满的民众来说,单一事物内部蕴含的流动感和不确定性是不太受欢迎的,“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他们的审美心理更倾向于二元互补的稳定和明确。文学上如此,视觉艺术中亦然。对偶意味着稳定可控的模式,对应的位置会出现相似的
构图布局,这种预期的证实让观者的注意力在情节变幻中得到一定的放松,进而产生出恰如所料的顺畅感。
漳州戏曲年画正是迎合了这种追求圆满和秩序的心理,无论所涉及的
戏曲篇幅如何,都是前后两本,各自包含开始、高潮和尾声,相互对照,构成一个自足自洽的整体。其中的图像单元并非处处对偶,而是“迭用奇偶,节以杂佩”,采用了类似骈散结合的做法,把对偶与非对偶的单元交错使用,保证了叙事的自然流畅。就
戏曲故事的文本来说,其情节设计本身就受到对偶观念的影响;在转化为视觉艺术产物的过程中,又与
构图上的对偶结合,使年画呈现出既保持平衡又富于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