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关于漂洋过海的时间。张有隽、罗宗志的《盘瑶渡海
神话考释》中提出,
学术界对漂洋过海的时间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按盘瑶民间流传“洪武二年大旱三年”的说法,推测漂洋过海故事的发生应在元末明初的动乱时期;第二种认为,在
东汉末年;第三种认为,在晋代动乱时期。另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漂洋过海的时间是在南宋时期等。据
瑶族民间传说故事和
古籍记载,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
瑶族先民受战乱之苦无法生存被迫渡
海南迁;第二,阴阳反乱,即可能是指天地之变,发生地震;第三,天灾,即大早三年和百疫并兴。根据这些原因分析,本书作者认为,第一种“洪武二年”、“元末明初”的说法不一定有根据,时间太晚了,可能性极小。第二种在“
东汉末年”时间太早,值得进一步商榷。又有盘瑶传说是“天大旱”才出走,经考证,
东汉末年未发生过大旱,与史不合。第三种在晋代的说法比较可信,《晋史》曾记载,晋代发生过多次旱灾,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的形式是举族进行的,这种行动与晋代
中原民族南迁形式是相吻合的。但是,一些学者仍持异议,认为晋代发生旱灾的地点与
瑶族先民分布地域不相吻合,而且
瑶族先民举族南迁的
史料缺乏,仍需考证和探讨。认为渡海时间发生在南宋时期的可能性较大。其理由是:据
史书记载,宋代曾发生过多次旱灾,其中,在江浙闽淮一带就发生过10次,这样在时间和地区上都吻合,而且这时期已出现了“徭”的称谓,因此,漂洋过海时间可能发生在宋代。当然,仍需进一步考证。本书作者根据有关民间传说和
史料反复论证认为,漂洋过海时间发生在晋代和宋代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都有可能。据
瑶族迁徙史记载,南北朝时期
瑶族先民已集于
湖南的洞庭湖沿岸一带,这说明与晋代
瑶族先民举族迁入的史实是相吻合的。这一时期,
中原战乱后人口减少,这时很可能有部分
瑶族先民又迁移至
长江以北的
中原地区。但这部分
瑶族先民后来因统治阶级的压迫又逐步渡
海南迁,在南迁渡海的时间上可能都集中在南宋时期。而且已考证,现
湖南省临湘市地处
长江、洞庭湖沿岸的龙窖山,是
瑶族历史早期的千家峒,从晋代至南宋时期,均有
瑶族先民居住。这一带
瑶族先民后来因
湖广战乱以及水旱灾害等原因被迫迁走,到元明时期已无瑶人居住了。我们可以理解为,
瑶族先民由北向南迁徙是有多条迁徙路线,因而在漂洋过海的时间上有先有后,有早有晚。本书所讲的漂洋过海指的就是在晋代和宋代其中有一路或一批
瑶族先民渡
长江、过洞庭湖的历史故事,在时间上较早。而时间较晚的,如道光年间,从
江西到
广东,又从
广东到
海南,其中有一部分坐船到
广西,这里可能都有一个“过海”的历史故事。而且后来
瑶族漂洋过海迁徙到国外去,时间就更晚了。由此也说明,漂洋过海的传说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