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宫中无祭灶之俗。《
乾隆御制诗集》中有《坤宁宫祭灶》诗,自注云:“国俗无祀灶典。皇祖(康熙)亦十一年从未一祭,皇考(雍正)在沈御曾祭灶神,御极后乃定嘉平二十三祀灶日,先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敬设
天地牌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至于东厨灶神位前,亦致三叩。”据此可知清自立国到雍正登极的八十年间,宫内无祭灶活动。后因受汉族民俗文化影响,渐行祭灶之礼。崇璋《祭灶》一文,叙述了清代宫中祭灶之盛况。谓:
皇帝祭灶在坤宁宫,因有
皇后在,故所供的灶王之旁有灶王奶奶,俗称“双灶”。
祭典之仪较民间隆重。灶神供在坤宁宫内迎面暖阁小龛上,为
木版印制的灶王和灶王奶奶并坐的双灶神像。但与民间不同的是称灶君为“灶神”,称灶王奶奶为“灶神夫人”。像前有香炉蜡烛,这是因为若称“君”或“王”,则
皇帝祭灶便成了祭拜“
君王”,从封建
礼制来说,将有损
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必须改称为神,而
皇帝祭拜神则无损其威望。
祭品有三十三种之多,其中糖类是民间食品艺术之杰作,今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