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有人称为
缅甸道,系由
大理出发,经
永昌循盈江(南底河)行,经干崖以达今
缅甸境内的八莫,此即元、明、清以来所遵循的商道。《
新唐书.
地理志》载贾耽所记此道甚详。汉代以前巴蜀与印度阿萨姆地区的交通,多取此道。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
永昌郡共有20万户、189万多人,户口数在东汉105个郡国中位居第二。《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
永昌郡有“蚕桑、棉绢、采帛、文绣”,“有
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续以为布……俗名曰桐华布。……然后服之即卖与人”。由上述记载看来,
永昌郡地区能织
棉布、
羊毛布、
丝绸和
苎麻布,而且纺织者就是
永昌郡的鸠僚和哀牢等少数民族。纺织品自用或供出卖,表明生产的数量不会太少。人们的纺织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幅宽可达5尺,洁白不受污,并可织出“纹绣”、“绫锦”等花纹复杂的布匹品种。有的还以动植物类原料加以
染色,这些都证明了
永昌郡的
纺织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及
缅甸道对地处
永昌郡,即今
德宏、宝山地区
傣族纺织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