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因受战乱影响,水族先民开始由邕江流域沿
龙江向黔桂边境迁移。其时,夜郎、且兰等方国所在的
贵州中、西部地区,已经进入了“耕田、有邑聚”的农业社会,水族先民在邕江流域从事稻作生产的经历以及迁徙到黔桂边境之后,当地“耕田”的社会生产环境,加上月亮山地区丰腴的自然条件,都鼓励水族先民保持在邕江流域时原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在水族民间《箭道变河床》的
神话传说中,水族先民迁到月亮山地区之后,为了求得生存的权利,水族古代“仙王”头戴铜
斗笠,上天求取神箭到人间降伏妖魔,从而保全了水族的生存与繁衍;《卯节的来历》则叙述了水族
先祖“拱恒公”率领水族人民初迁九奸地区之时,利用铜制武器——铜斧战胜尖头王,赶走野兽,开辟荒山垦殖
田园的创业历程。这一时期,应该是
史籍所载水族先民“畲山为田”的时代,其年代大约从汉代开始,直到唐宋之际。据《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当时包括水族聚居区在内的胖舸郡,采取的是一种所谓“畲山为田”的耕作方式。关于“畲山为田”,有学者研究指出“畲”有两种情形:一是火种田,二是岁治田。火种田就是刀耕火种;岁治田就是叫做畲田;第二年整治沟洫道路,叫做新田;第三年开始耕作,叫做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