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恶风陋俗无疑有害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此外,各民族早期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大型
祭祀活动,曾是后来民族节日或民族盛会的形成基础之一。例如
贵州苗族的“龙船节”,来自插秧后的祈雨活动。
云南苗族的“踩花山”,原是一种祈求生育的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起源于本教的求神保丰收的
宗教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从祭山神、路神的“祭鄂博”仪式发展而来。畲族的“三月三”(祭盘瓠),本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起源于山官祭“木代”鬼仪式。白族的“绕三灵”、“三月节”,最早都与祈丰收求平安的
祭祀有关。
云南各族的“火把节”,原都是在田间执火把驱虫的祝丰收驱鬼魔活动。京族的“唱哈节”,是
祭祀海神活动。
云南路南彝族的“密枝节”,原是
祭祀山神、猎神、畜神的活动。
贵州布依族的“
六月六”,原是驱鬼祈丰收的节日。大姚彝族的“插花节”是春耕前的祈丰收活动。泰族的“泼水节”是
佛教节日,但它也与原始
宗教信仰有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