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前冀中地区有“草台班”民间职业戏班,也有各村自己成立自娱自乐的村剧团。它们常利用
春节、农闲或庙会的机会进行演出。武强流行的
剧种最早是老调梆子,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继之而起后来居上的是河北梆子,至今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发祥于
北京后来遍及全国各地的
京剧(以前叫皮黄)在清末民初之际开始在武强流行并有一定市场。这些
剧种在艺术风格上带有燕赵慷慨激越的特色。
明清两代也是
小说繁荣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隋唐演义》大量被刻印流行于民间,虽然农民中识字者不多,但通过
曲艺说唱熟悉了人物和故事,在武强流行评书和西河大鼓,几乎村村有能说书的人,农忙种田,农闲说书,半农半艺,
说唱的书目除了那些
名著以外,还有《绿
牡丹》、《大隋唐》、《小五义》、《呼家将》等通俗说部。
小说和
戏曲中的故事,或
表现历史上的战争,或敷演绿林豪杰的侠义,或演说
优美的
神话,也有对社会人情世故的描摹,舞台上的人间百态贯穿着忠孝节义道德伦理,
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对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压迫意志的赞美,深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也大多被描绘在年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