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叶以后,杂剧中心南移至
杭州,北方渐趋衰退,到明嘉靖年间杂剧基本消亡。何元朗《四友斋丛说》记曰:“今教坊所唱,率多时曲,此等杂剧古词,皆不传习。”但是元杂剧绝响之后,晋南地区的舞台演出活动绝不会中断,遍及乡村的戏台绝不会空寂,
戏曲发展史绝不会出现空白。事实上,明清时期晋南各地仍然继续修建戏台,至今仍遗存着数量众多的明清戏台就是强有力的明证,可见当时该地区的
戏曲表演依旧非常兴盛。明嘉靖年间元杂剧渐次衰落到梆子腔兴起的蜕变演化期间,蒲州梆子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
剧种。它扎根于元杂剧的废墟之中,又成长在明代乐户聚居的蒲州,还吸收当地铙鼓杂戏的艺术营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1951年在吉县龙王庙中发现了明嘉靖年间《重修乐楼记》的碑文,上面有“正月吉日蒲州义和班在此献演”的记载。由此可知,在十六世纪初蒲县已有专业戏班深入到吉县山坳里进行演出,这不仅说明当时晋南地区舞台演出遍布偏远乡村,还能推测出当时演出剧目并不是元杂剧或金元
戏曲的遗响,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戏。因为金元
戏曲一般都会标记“散乐”二字,
明人所演杂剧,也多为明杂剧,以示与土戏的区别。可以推测,流行于民间的土戏,很可能在元杂剧逐渐衰落之后便很快占领了晋南地区的
戏曲舞台。此外,孔尚任目睹过平阳新春元宵节的热闹,这是民间赛社唱戏的日子,其在《平阳
竹枝词》五十首中遍写“百戏”、“秧歌”、“竹马”、“扛杆”等杂耍小戏,还
创作出两首《
昆曲词》和两首《乱弹词》。由此可知梆子腔在清初已经非常成熟,其形成年代必然更早。如果以明嘉靖年间在吉县龙王庙献演的蒲州义和班作为梆子腔形成的标志,那至清康熙四
十七年(1708)梆子腔成熟完善,期间大约经历一百五十年。中国
戏曲发展的史实是循序渐进的,一个
剧种在艺术上从开始形成到日趋成熟有着漫长的衍变过程,因此梆子腔由初步形成到发展成熟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