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左江、右江及邕江流域地区的水稻生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从该流域发现的几十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犁、石铀、石斧、石镑、石凿、石祖、敲砸器、砺石等,它们被统称为“桂南大石铲”。这种石铲的Ⅰ型,是当时骆越族群
祖先在稻作农业生产中,用于起土的实用工具,而其Ⅱ型则是一种破土工具。这种石铲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当时邕江流域的骆越地区稻作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在我国,耜耕法首先作用于不宜于用火耕法的
江南沼泽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有野生稻,是水稻的发源地。为了排除
积水,翻耕水田和适时灌溉,人们便发明了耜,直到解放初期,包括水族在内的许多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农村仍在使用与这种大石铲形式基本相同的铁木结构的铲。在从江、榕江一带深山老林中的水族,这种铲仍是烂泥田最为重要的起土工具。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铁木结构或全
木质结构的铲与大石伊有着渊源关系,是稻作农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