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曾有人发现巧家、昭通有彝文。1960年1月,云南省
文物工作队在昭通城北闸心场发现
清朝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彝族陆米勒及其妻龙氏
合葬墓一座。墓碑用汉、彝两种文字合刻。其内容叙述了陆氏
先祖由东川徙居
贵州威宁,又由威宁迁居小凉山和昭通的经过。《调查简报》认为,它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彝文碑刻,对于研究彝族历史和彝文的演变很有用处。历史上彝族称昭通为乌蒙,称镇雄为芒布,称东川为兜主部、阿于歹或閟畔。其中,东川最为有名。彝族著名
祖先“笃慕”(又称笃阿孟或仲牟由)居住的“洛业白”(罗邑山)在其附近。慕齐齐及其后裔长期统治南部一带的政治中心也设在这里。《西南葬志》所载“恒本阿鲁”创制的彝族“
象形文字”,可能最早就在这一带地方流传。因此,这一地区曾通行古彝文。其接近凉山者,如巧家部分地方使用的彝文和
四川通行的彝文相同,而昭通彝族墓碑上的彝文似乎又较前者进步,基本上和
贵州彝文相通。这可能是由于陆氏
祖先曾徙居
贵州威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