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先进的
印刷术和机器代替了部分
画家自刻自印的手工劳动。这时期的新年画更具有民间年画的形式特点。这是因为有更多的民间艺人参加到新年画
创作队伍中来;也因为
美术家们欲达到为工农兵服务之目的,思想上已重视民间
美术,并向艺人学习,致使兴起的新年画艺术,逐渐向
优美的
境界发展。如1946年
春节前,绥德分区召开民间年画艺人
座谈会,“到绥德市年
画匠及行商人杨家驹等七人,
美术工作者李又罘,文工团
美术股全体同志。会场挂着
去年画的新年画及改造的门神、灶君等多幅,以供参考。文工团汪占非同志首即说明年画艺人及美工者对群众教育的主要意义并提出向他们学习。
画匠梁应晋说:过去我们的旧年画就画‘前三皇,后五代’只管赚钱,不管老百姓懂不懂……但是我们不会刻新年画。最后杨家驹提出新年画可请文工团同志帮助刻,由我们来印售。米高升说新年画要画的稀一些,意思明白,颜色上好,老百姓就喜欢。大家同意不印刻旧年画、门神、灶君;新门神、灶君也须进一步改造。会上李又罘及
美术股同志们
创作的十九幅新年画,拿出来供大家参考。计有《红军解放东北》、《八路军的胜利》、四季屏(春耕、夏働、纺织、搓谷穗、修水利、冬学、自卫军、冬训)及卫生养娃娃等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