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排瑶相毗邻的,有过山瑶和汉族。民族之间的交往,影响着民族服饰的发展。从清代起,排瑶服饰便有所演变。据清李来章说:“男衣皆大领左衽。裤用青布,裤脚以五色绒横绣之,腰间缚包肚或
皮带。”大领左衽、
皮带的出现,一改瑶服无领
对襟束腰带的习惯,说明汉民族的文化开始为排瑶所接受。解放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排瑶同胞,进一步认识到了汉族服装轻便、简装的好处,不少人逐渐改穿汉装,但有的头上仍继续留髻,身上却穿着汉族的左襟或
对襟排扣唐装。年轻一代穿上了中山装、青年装甚至
西装,从外表
衣饰上已分辨不出民族成份。排瑶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与
瑶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是靠近汉族的区域,排瑶服饰保留得就越少,只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区域里,服饰的民族特点才得以保持。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必然促使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但不等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代替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选择吸收。排瑶服饰的“演变”,说明汉族服饰具有可取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