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水秋山”即“
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捺钵”是
契丹语的
音译,本义是行宫、行帐,引申为
帝王的四季
渔猎活动。在辽金元文献中,都出现过“捺钵”一词。宋代庞元英《文昌
杂录》卷六云:“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意。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
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李心传也如此解释道:‘剌钵者,
契丹语所在之意也。’”
金代的捺钵,与
辽代的四时捺钵相比,没有明显的“四时”之分,一般就分为春水和秋山两个系列,其重要性虽不及辽,但也
表现出
女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捺钵制度
至元不衰,
春水秋山纹自然也继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