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1),是扑灰年画发展的兴盛期。
乾隆十五年,据说公婆庙王姓人家的后人已靠画扑灰年画发达,除全家人从事绘画外,还收了本村张姓人家五兄弟为徒(公婆庙张氏家谱有所记载)。后来,这一技艺相继传到附近的李家村、棉花屯、城子、甄家屯,扑灰年画迅速发展起来。
清朝嘉庆年间,原在天津杨柳青
刻画版的胡殿奎(胡三)慕名到高密夏庄投奔胡玉显学习扑灰年画,同时带来了杨柳青年画的刻版。通过互相交流,高密年画艺人在扑灰年画的基础上,吸收杨柳青
木版年画刻版效率高、印量大的长处,用刻版代替了扑灰起稿,逐步形成了半印半画的年画新品种,同时又保留了扑灰年画的韵味。后来,高密年画又吸收了潍坊杨家埠
木版年画的技法,有的作坊全部采用套版印画,如一些小幅财神、胖娃娃等畅销的年画。这样,就形成了高密年画中扑灰年画、半印半绘年画和
木版彩色套印年画三种技法并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