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书画装裱形制中,手卷出现最早,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书画题材和
纸张大小的不同,以及装裱材料、装裱
技艺的不同,手卷的形式亦各有不同。晋代托裱工艺技术不佳,通常连接到3到4米才能成卷,卷的末端用
木棒做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晋之后,书画装裱从手卷这唯一形式又繁衍出立轴、册页等其他形式。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对内府书画装裱进行了整理与改革,制定了卷轴长度及
轴头、织带的标准。
书卷以十纸为卷,二丈(约6米)为度,以后历代手卷长度一般在二至三丈之间,主要是受南北朝宋明帝时期所定尺寸的影响。
梁武帝时期,卷轴前部已有
包首,
后世供书写篇目题名的签条在梁代还未使用,直接题在
包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