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作家文学可分为2类:一类是彝族文人,主要是毕摩用彝文
创作的文学;另一类是彝族文人用
汉文创作的文学。彝族文人用彝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著作,可称之为彝文文学。这类作品如《人生三部曲》(又名《喀吉思》)、《找酒药》、《普兹楠兹》等,其他众多的祭经、
占卜、律历、谱牒、
伦理、历史等彝文古籍,大量汲取民间歌遥的艺术养分,也都是用
五言诗写成的,
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查姆》、《阿细的先基》等,都是彝文的翻译整理本,并且都是古代毕摩用彝文写下的文学作品。随着彝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彝
汉文化的交流,彝族文人中出现了用
汉文创作的诗人、作家。彝族文人用
汉文写作的作品,最早应是唐代南诏王寻阁劝写的五言
古诗《星回节》,该诗曾被收入《全唐诗》。到了明清之际,用
汉文著述的彝族文人逐渐增多,如禄洪的《北征集》、高蚕映的《妙香国草》、鲁大宗的《听涛轩诗抄》、李云程的《古文笔法》等。这些作品突破了彝族文人用彝文写作的局限,开创了彝族作家文学的新局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彝族作家文学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这时期以李乔为代表的作家
创作了新诗、
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丰富和发展了彝族的文学形式。新
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彝族作家和一大批彝族的文学新人,继承和发展了彝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用彝文和
汉文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和民族心声的作品,彝族作家文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