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瑶族的由来,有悠久的历史。宋以后,
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而封建统治者在
岭南山区不断强化其统治势力,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因而瑶民起事越来越多,
史籍始有记载。如《宋史•蛮夷列传》卷四九四,有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四月,广南东路提刑黄应南言:‘溪洞巡检、尉、砦官不严守备,纵民与徭交通,恐启边衅,乞诏有司申严法令……’”禁民通瑶,不仅限制百姓与瑶民的正常交往,还限制铁制农具及食盐输入瑶区,使瑶区的土特产品无法输出,以换取生产与生活必需品,这实际上是对瑶区的封锁。封建统治者“禁民通瑶”,反映出当时
瑶族人口的众多和
瑶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情况。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三八载,宋“嘉泰中(约公元1203年),
广州通判留恭,后知
广州,瑶乱,捕降其豪渠,四十四峒悉平。”说明当时
广州瑶事日繁,而此次举事的就有四十四峒。
广州瑶事,在宋人李昴英的《文溪集》卷一中也有反映。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正月,他在《
广州新创备安库记》一文中写道:“汉以来使粵岭,
江湖瑶洞错落。”说明
广州府所属各县溪洞,居住瑶人。在《文溪集》卷二的另一篇写
广州经略使方大琮的文章《元老壮猷之堂记》,言其善于处理是地瑶事时说:“调虞瑶蛮,治声休其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