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开始,在党和政府支持与推行下,由专业美术工作者为主导,配合当时
政治形势,
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生活,具有杨家埠
风格的“新年画”,并刻版印刷,试图在农民中推行,代替传统年画。但几乎所有作品都不为农民所接受,成效甚微。此后,这种“新年画”有的以
手绘形式在大城市展出,有的通过胶版印刷,仅受部分人们的青睐。由此可见,用一种文化去代替另一种文化并非易事。民间年画有其牢固的阵地,这一阵地为农民所坚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审美趣味的改变,对
民俗的淡漠,导致年画的阵地不断流失,年画的功能也大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