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年
民俗的年画的历史渊源可上推至先秦两汉时期,最早是在门户上出现门神形象,但主要是出于辟邪的需要,带有明显的
巫术成分,且
大都为草草的
手绘,艺术上也比较稚拙。唐宋时期经济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节日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雕版印刷的发明,最晚在北宋时已应用于年画的刻印,从而推进了年画艺术的发展与普及。北宋时都城
开封已有
木版雕印的门神
钟馗之类的
吉祥神像,在岁末的年货市场上出售并贩运至外地,同时也有
手绘和刻印的节令画出现,年画的内容和艺术水平有了发展和提高。
山西的平阳(今
临汾)作为北方的雕版印刷中心,在
金代时也已有雕版印刷的
吉祥年画。而
河南、
山西皆与
河北邻近。
辽代时燕京已有了相当规模的
雕印佛经,考古发掘中在
河北巨鹿曾出土了宋代“三姑置蚕
大吉”(蚕神像)及
仕女像雕版等,应属于
民俗独幅神马版画,但
河北这时自身是否已有年画生产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到了明代中后期,
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雕版印刷形成规模可观的行业,彩色套版技术也逐渐成熟,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众多的年画刻版印刷中心产地,特别是清代康熙至
乾隆一百多年间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发展,给年画大发展大普及
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此时
河北年画
雕印中心也已形成,并已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