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又叫“掌中戏”,起源于福建
泉州。相传明末
泉州城里有位潦倒书生叫梁炳麟,才学过人但屡试不中。一次在上京赶考途中,梦见一白发老翁执其手掌,写下“功名归掌上”五字,梁书生醒后大喜,心想此番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有望。”岂料放榜之日,仍是名落孙山。回到家中,他无心
读书,郁郁寡欢,无聊之余,做些木偶玩于掌中,借以解闷。尔后又编些戏文,在
乡里间“义务演出”,一来炫耀自己的满腹经纶,二来借以讽刺人情世故,抒发胸中之块垒。由于构思奇特,演技别出一格,很快便名闻遐迩。这时梁书生才领悟到“功名归掌上”这句话的真义。后来许多失意书生竞相效尤,并吸收
福州雕刻(戏台、木偶头)、
泉州刺绣(戏服)以及民间音乐(南管),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方
戏剧,在
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头、手掌和脚的下半段以外,手肢和腿部都是用布
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故民间称之为“布袋戏”。又因这种戏的表演,是把手掌插进当作木偶“身子”的布袋之中,以手指的活动来操纵,故又有“掌中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