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对偶观念影响的不只文人,普通民众也把成双成对视为惯例,
商品化的民间艺术产物如明清时期
福建漳州的
木版年画即是如此。无论是
神荼、
郁垒、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还是簪花晋爵、加冠进禄的文门神,都两两相对。年画上的
吉祥文字亦为对偶,“财神
献瑞”对应“天仙送子”,“年年添丁”搭配“日日进财”。即使年画不贴在对称的门扇上——例如通常挂于厅堂之中的春招财子——
单幅画面呈现的也是两个圆胖
童子一人一边捧着
铜钱,非如此不能体现
团圆美满。除了这些偏重装饰意味的
图像,承载着叙事功能的
戏曲年画中也有对偶,
图像采用的形式语言与其内含的信息相结合,拓展了对偶的
表现范畴,使之不局限于单纯的同义复现,而是和叙事层面的互文、对照、互补、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