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流行的“客家话”主要来自
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
潮州(今
潮州市)和惠州(今惠州市)。“客”相对于“土”而言,“客家人”即“外来人”的意思。“客家人”和福建人一样,祖籍在北方中原地区,也是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相率南迁,历经
几百年的人世沧桑,直到明初才在南方各省陆续定居下来。“客家人”的聚居地一般都在土地较为贫瘠狭小的山区或半山区,生活艰苦,谋生不易,可耕地本不多,人口一繁衍,不得不再次寻求向外发展,
广东嘉应州、
潮州、惠州一带的“客家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背井离乡、东渡
台湾的。由于粤籍“客家人”渡台较晚(清
康乾以后),那时
台湾西部沿海平地
大都已被先期赴台的闽南人所占据,因此他们渡台后一般都在接近山胞的内地半山区开辟草莱,落脚谋生。这些“客家人”聚居的拓垦区,自然也就流行一种从他们
广东家乡带来的“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