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危国还是利国的辩论,主要关乎
佛教,也旁及
道教,贯串于东晋到南北朝结束。激烈反佛的政治家思想家指责
佛教伤治害政,如:塔寺糜费,僧尼减损役税,国家财政
兵员受到危害;再者僧尼冒滥,寺庙藏奸,有碍法律贯彻。梁荀济更认为
佛教,是三百年动乱的祸根,北魏太武帝指责
佛教“盖大奸之魁”,代经乱祸皆由于
佛教。
佛教的过分膨胀,确与王权实际利益发生矛盾,但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
佛教对封建国家的消极作用。与此相反,
中国佛教徒则竭力证明
佛教有助王化、劝佐礼教。
宋文帝说:“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北周任道林认为家家信佛,民无不治,国国敬佛,则兵戈不用。他们肯定了
佛教稳定封建秩序的功用,但夸大其辞,对
佛教的种种弊端,曲为辩护。而在多数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
宗教政策,是既利用又限制。一方面
带头佞佛,广为宣扬;另一方面又不断用行政手段加以约束和沙汰,建立僧官制度,制定僧律,进行严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