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瑶人的社会基层组织仍然是峒,不过这种峒比唐代有所扩大,有的“峒所聚已千余人”。宋代瑶区这种峒处处有之。最北的瑶区
湖南巴陵(今
湖南岳阳临湘)有雷峒、
石门之峒。“龙窖山,在巴陵北(今
湖南临湘市),山实峻极,上有雷峒,有
石门之洞,山徭居之”。据考证,此峒与今
瑶族民间流传的“千家峒”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基本吻合,专家学者已认定其为
瑶族早期千家峒。宋代瑶人居住的
湖南西部
湘西有辰州峒,“平辰州峒徭”。辰、溆、邵间有瑶峒
八百余。“绍熙三年(1192年),辰之溆浦蛮瑶侵边作乱。公(汪义和)之官,至
邵阳”,进行安抚,“溪峒
八百余,团结以恩信,良吏之绩班班乎可观矣”。“沅水已招怀结狼九衙等三百余峒”。宋代瑶人最大的居住地区之一梅山地区亦称梅山峒。宋人刘执在《直龙图阁蔡君墓志铭》中载:“潭、邵间,所谓上下梅山,其地千里”。梅山“地东起
宁乡县(今
湖南宁乡)司徒岭,西抵
邵阳(今
邵阳市)白沙寨,北界益阳(今益阳市)四里河,南止湘乡(今湘乡市)佛子岭。可见其范围之广,横跨今
长沙、益阳、湘潭、
邵阳四市。宋代瑶人居住最集中的湘中南峒更多,酃县有沙甫峒、桂阳监有临武峒、宜章峒等。所以宋曹彦约在《昌谷集》卷十一说:“契勘三县(桂阳、郴县、茶陵)诸峒”。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湘南著名的
瑶族八峒:即常宁的溪峒,蓝山的华阴峒,江华的禾峒,宜章的九峰峒,桂东的黑风峒,郴县的石玄峒、钦景峒、水头峒,宜章的莽山峒,这些都是
瑶族的大本营,有些还是瑶民反抗斗争的主要据点和发源地,如黑风峒先后有罗世传、李元励领导的瑶民起义,常宁溪峒有黄捉鬼等领导的瑶民反抗斗争,蓝山县华阴峒唐和领导瑶人揭竿而起,并转战
岭南,坚持斗争三年之久等。
岭南的
广州也有瑶峒,宋嘉泰中“徭乱,捕降其豪渠,四十四峒悉平”。正因为如此,宋代瑶人又名“峒徭”。宋人杨文明“以勇感恩,信结诸蛮,诚、
徽州峒徭,至呼之为父。淳祐五年(1245年),有“峒徭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