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墓室壁画和较早的
木版年画中,人物形象的逼真让位于道德教化的目的:从文献中我们得知,这些
孝子的年龄从8岁(吴猛)到70岁(老莱子与伯俞)不等,但
画像中的人物形象却没有太大差别。这些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他们不同的相貌体质——完全消失,而转变为一种单纯的符号。这些
图像中保留下来的是说教,在
中国古代的父权社会中,这些说教进而发展成为整个
天地万物的基础。“孝”是一种被完全肯定的道德规范,这些行孝故事暗示人们要无条件地遵循社会道德和政治范畴的孝道,“孝”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