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性祖先崇拜相伴而生的是对女性生殖器——“女阴”的崇拜。“女阴”崇拜实质上是和“
女神”具有同一意义的崇拜,是“
女神”崇拜的发展形式,其不同之点在于前者的表现形式不必是完整的妇女形象,而直接崇拜“女阴”本身,而且可以用象征性的东西来表示。在我国民族学资料上,“女阴”常以象征性的
石头、岩洞、洼地来表示。如解放前贵州省有些苗族常拜石求子;
云南白族妇女以剑川石窟的“阿盎白”(象征“女阴”的石雕)为求子对象;四川盐源有一个称作“打儿窝”的石洞,当地纳西族妇女视作“女阴”往洞中丢石以求子;永宁纳西族把干木山(“
女神”)麓的洼地视作“
女神”的生殖器而膜拜求子。更有意义的是,
云南佤族把一个称作“司岗里”的岩洞叫“出人洞”,传说佤族、拉祜、傣等族皆从此洞“走”出,并有与之相联系的关于“播种节”由来的传说(认为佤族从此洞“走”出后才会种庄稼,这意味着庄稼随佤族一道从此洞“走”[生]出)。此洞显然是“女阴”的象征,而又和佤族一年最隆重的祈丰收节日联系在一起,充分地表明了“女阴”崇拜有促进人口繁衍和农作物生长的双重意义。因此,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中、晚期发现的突出生殖器官和
产妇特征的“
女神”
雕塑像,如
巴格达附近的索旺遗址的“
女神”雕像、我国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的“
女神”
塑像,也可视作“女阴”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