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
中国成立到2006年
土家织锦被列入国家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
土家织锦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阶段。新
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家对于民族识别、调查研究的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得到重视,
土家织锦在这个时期拥有了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土家艺人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还出现了一批较好的作品。其中叶玉翠在1957年
编织的《开发山区》被选送至英国伦敦博览会展出,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从而也拓展了
土家织锦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力。然而,由于“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强制性地改变了
土家族地区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压抑了土家人对于
土家织锦这一民族艺术的追求,造成了这一时期
土家织锦的发展处于短暂的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之后,虽然
土家织锦得到较大的发展,
土家族地区也纷纷成立了
土家织锦的生产企业,但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让
土家织锦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极大改变,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的分离更使得
土家织锦陷入到了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中,险些让它成了民族社会结构变革的牺牲品,直到国家开始重视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织锦的生存处境这才得到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