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世纪50年代包括一部分瑶族地区在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工作基础差、群众觉悟程度低、本民族骨干少的地区进行和平土改的做法进行重新评估,认为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进行和平土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群众不够充分,没有进行面对面的对敌斗争,群众觉悟较低,不懂得旧社会谁养活谁,甚至什么叫敌人,什么叫地主,什么叫剥削都不懂,地主阶级在政治上未彻底打垮,未彻底搞臭的封建势力残余还比较雄厚,一些旧的封建势力人物仍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地主阶级在经济上还有一定的实力。此外,还认为和平土改的少数民族地区,阶级敌人利用民族关系、阶级关系、
宗教关系、民族风俗习惯大肆进行破坏;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感情比较浓厚,容易被阶级敌人利用“民族
外衣”掩盖阶级矛盾;少数民族山区阶级斗争更为复杂,有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民族多、关系多,矛盾也多;少数民族山区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两股“黑风”同时存在,但比较起来,封建势力进攻更为猖狂,阶级斗争更具封建性,民主革命内容比一般地区更多更突出。为此,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于和平土改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