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廿七年(1688年)首任
台湾知府蒋毓英离台之后自行出版首部《
台湾府志》,他在第6卷〈岁时〉篇末的按语中道出:“皆系内地人民流寓到台,则与内地相仿佛云。”清末
台湾进士丘逢甲《
台湾竹枝词》:“唐山流寓话巢痕,潮惠漳泉齿最繁。二百年来蕃衍后,寄生小草已深根。”1974年台北市文建会首任主委陈奇禄在为《
台湾传统版画源流特展》专辑书序时,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汉人开拓
台湾虽仅三百余年,但由于移民带入高度发展的汉文化,是故我国传统版画能够在
台湾迅速发展,毋宁是当然的事,就是说,
台湾传统版画是直接承袭自宋元以来的传统。尤以血缘和地缘与我国南方工艺重镇的
漳州、
泉州、潮汕地区有密切关连,版画在
台湾有高度的发展,自非意外。”这不啻替这一门民间传艺提出正本清源的诠释。其实早在廿世纪中期,日籍文学家兼装帧家西川满就对
台湾木版年画爱不释手,他甚至亲自走访当时的台南市“米街”,翻看1940年12月问世的《赤崁记》
小说,他作第一人称自陈:“走到一家卖金银纸店前,我停下来看一个穿水兵服的女生,用
大毛刷子浸在墨汁里,很快速印着祭神用的版画,粗劣的纸面瞬间印出了黑虎或白猿,真有趣,使我看得入迷了。我进入店内,向胖男人买下几套版画,然后仔细地观察堆积在店内的各种印刷品。八仙桌旁边,有位眨着眼睛的老婆婆,用双手捧着大碗,在吃粥,而那桌子上有一幅旧版画,吸引了我。黑画框虽脏,却用上等的竹纸印刷,把坐轿的年轻夫妻一行队列,画在中间
圆形里,印刷的线条淡墨,加上古代朱的、绿与
赭黄。”透过现场的文字速写,生动地描摹当年
木版年画门市的异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