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台花”也有将长条状的整体
图纹以上下
二方连续的形式合织在一幅
织锦上的情况,从
民俗调查可知,这种形式的“台台花”
大都在
民国以后,用途是普通的被面而不是盖裙,但仍然叫“台台花”。不过在西水流域还有一种与这种情况的台台花
纹样很类似的“双白梅”,它的主体
纹样很像台台花中的“面纹形”,有的就是台台花中的“面纹形”。“双白梅”与台台花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没有“船”和“
水波浪”,换句话说:“面纹形”与“船”和“
水波浪”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台台花”,“面纹形”单独存在的时候就不是“台台花”,而是“双白梅”。“双白梅”与“大白梅”、“小白梅”同属--个系列,在保靖、龙山的民间都普遍流行,而且很受欢迎。保靖的普戎还有一种就叫做“虎头印”的
织锦纹样,那不是文人猜想出来的“虎”,而是鲜活的虎的形象,不过使人感到更多的却是像“猫”。这个“虎头印”与“台台花”中的“面纹形”相比,简直不可同语。笔者在龙山捞车河的刘代娥家中,见到了-一床百年历史的西兰卡普,三幅镶拼,其中六分之-一为“台台花”,六分之五为“双白梅”。推测当时的
织锦人原先是计划
织造“台台花”,后来因“台台花”比较复杂,为赶工时,临时改为与“台台花”相近似的“双白梅”,一般人若不认真辨别很难看出其中的端倪。这也是目前许多人将“台台花”与“双白梅”混为一体的主要原因。因此,“台台花”与“船、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从“台台花”整个图案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合成寓意跟《梯玛神歌》中的人类起源的传说及“干龙船”是一脉相承的。
二方连续的
水波浪接连不断,与七天洪水泛滥相对应;水面的小船纹,是洪水中葫芦化为的“船”﹔占主导位置的
菱形面纹形处于船的正中,面纹形上分别换以不同的颜色,形成
红色、
淡绿(
淡黄、淡红)色,这与“干龙船”中“补所”“雍妮”的红、白脸以及兄妹俩在这个传说中的主要位置是一致的。由于传统的
土家族用色有“忌白尚黑”之俗,忌讳成块的
白色出现。现实中的雍妮(傩母)神像也不用
白色,而是
淡黄色或
淡红色,因此,“台台花”中的雍妮(傩母)白脸才织成
淡绿(黄)或
淡红色等
浅色。图案中的洪水、小船、面纹三种形象各自分开,互不遮挡,但又贯通一气,主次分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较为完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