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氏族的发展、壮大,
氏族群体逐渐分化,迁移新地,另择新居,
葬俗观念也便随之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古
葬礼中便产生了火葬、树葬、天葬(鸟啄食、兽吞食、鱼群蚕食)等形式。
辽金时期北方火葬在满族先世中比较盛行。火葬墓的葬具有石、木棺、
瓮棺三种,其特点为形制较小,只装火化后的骨灰,不盛尸体。不论用何种葬具盛殓骨灰,均留有
灵魂孔,即在墓具的陶罐、瓷罐、石罐、木匣、桦篓上面或底部要打孔,为亡者
灵魂与气魄游通之路。火葬的产生是
宗教与
神话观念深化发展的产物。在原始初民时期
灵魂观念还很简单朴素,后来逐渐产生邪恶与善良等观念,便认为宇宙中存在魔怪,尤其是
氏族中突然有染疫而死的人,或幼年暴卒,便认为是恶魂与外邪作崇,导致
氏族灾难,为祛灾异和厉鬼,便用火祭
葬礼进行。火被视为最圣洁的
吉祥物,经过火化尸体化为骨灰,便于
氏族迁移携带运走,或永远与本
氏族族众在一起,又经过火的洗礼除秽驱邪,骨灰中的
灵魂才是纯正的
氏族祖先魂魄,才能荫庇本
氏族族人
安宁。火化是喜葬,所以全族人都要会聚墓地,要有萨满致祭火化,“舁棺于郊野,置柴上,请师举火”,将骨灰收入净匣里,火葬很讲究柴火适宜,必烧至肉净骨白而碎为佳、选牙齿、掌骨、肋胸骨数粒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