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是与“
昆明”相提并论的一种族称,二者属同一民族群体。西汉时期,雋的活动范围与
昆明差不多。
汉武帝时设置的越雋郡,以及后来设置的
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的雋唐县之命名,当与这些地区有雋人活动有关。作为族称,三国之后,雋在记载中不再出现,代之而行的是“叟”。雋和叟当为同音异写。叟是一个古老的族称,又写作“搜”、“廋”、“傁”。《尚书·禹贡》中载西戎有“渠搜”。《
史记·
五帝本纪》:“西戎、析支、渠傁、氐羌。”《
汉书·五帝纪》:“北伐渠搜,氐羌来服。”《
华阳国志·汉中志》武都郡说:“氐傁,多羌戎之民。”从这些记述可看出,叟是古代氐羌系统的一个称呼。三国魏晋时期,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族体称号之一,被称为夷人的“小种”,逐渐取代了大种“昆”,而成为西南夷系民族的最普遍、最主要的族称。当时,西南夷北部地区多“氐叟”,滇池地区也以叟为主体民族,《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晋宁郡说:“本
益州也,
汉武帝元封二年,叟反,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池上。”
益州郡当时的范围包括滇中地区,南至胜休〈今石屏、建水、峨山)、耒唯(今红河南岸),东北至味县(今曲靖)地带。三国时,叟的势力颇为强盛,大姓雍闿为
笼络叟族,采用“假鬼教”的办法进行统治,并派孟获游说“夷叟”。诸葛亮南征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越雋叟帅高定元”。叟人勇猛善战,三国时期,魏、蜀军队中均有“叟兵”。《三国志·
蜀志·李恢传》说:“南中平定,恢
军功居多,赋出叟濮。”可见这时叟和濮是南中地区两个最主要的族系,叟是夷系民族的最主要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