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南各
瑶族地区手工
造纸业发展迅速。南岭各瑶山盛产楠竹、毛竹。恭城、
钟山、富川、贺县、灌阳、全州等县
瑶族以嫩竹为原料制造土纸、湘纸(又称
毛边纸)。
造纸设有专门的纸厂,
造纸工具有料刀、料钩、料桶、纸镰、割纸刀、搾杠等。土纸制造分为砍料、破料、浸料、舂料、打料、捞纸、榨纸、起纸、晒纸、割纸、捆纸等工序。湘纸不晒,用焙炉烘干,捞一张烘一张,故无榨纸、起纸、晒纸工序,但要增建焙炉一座,此外,造湘纸用的嫩
竹片料要削去青皮,造出的纸才
洁白。土纸民间用来包装饼果等礼品,也用作供神的钱纸,
近代有纸商收购转售外埠
造纸厂化浆
漂白造书写纸;湘纸用作书写纸。这两类纸除少数自用外,主要用于出售。
民国年间,一人一天
造纸4-5捆,每捆12刀,每刀12张。每刀
零售价1.2银毫(东毫),3天一墟,每墟挑纸一担纸约10捆,售毕可得14.4元(银元),可买米240斤,
造纸的收入远比种植粮食的收入高。因此,凡有大片
竹林的家庭都设厂
造纸。有的地方一村即有数家纸厂。如
钟山县燕塘乡白帽村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7个纸厂。其中张学林一家开设两个纸厂,一个厂造土纸,一个厂造湘纸。
造纸师傅脱离了农业,成了手工作坊工人。有的主家除自己
造纸外,还请帮手舂料、焙纸。